藏品名稱:羅漢

件名:羅漢

推薦分享

Share

資源連結

連結到原始資料 (您即將開啟新視窗離開本站)

後設資料

資料識別:
典藏號:007-020300-00023-000
入藏登錄號:007000000040C
資料類型:
禮品
主題與關鍵字:
李登輝總統文物
描述:
形制:清代繪製的彩繪唐卡,畫面中央部位繪有本尊─四位羅漢,背景為漢地山水。右上為巴古拉尊者(Arhat Bakula),半跏趺坐,右手施說法印,左手捧?,?口中吐出綠色市珠,前方的盤上還有由披獸皮的供養者所捧的其他各色市珠,巴古拉尊者的左側也有一個捧著寶珠的獅首人;左上為阿氏多尊者(Arhat Ajita),跏趺坐,坐在由湧泉中長出的蓮花上,雙手結禪定印,尊者左側有兩個供養天女,一捧寶珠,一持水平法螺,法螺內盛有香料;右下為注荼半托迦尊者(Arhat Chuda-panthaka),跏趺坐,所坐的胡椅下有青綠色的石臺,石臺上有寶珠等珍寶,胡椅為靛底金點坐墊,構件則是金紅兩色為主,兩側皆有摩尼寶和獅首作為裝飾,尊者左手持經書,右手施說法印,尊者左側有一亡者捧著供果;左下為蘇頻陀尊者(Arhat Supinda),半跏趺坐,坐在須彌座上的胡椅上,須彌座以靛、紅、赭色為底,其上繪有金色圖樣,胡椅的構件則是金赭兩色為主,其上坐墊以靛、橘紅色為底,繪有金色圖樣,尊者左手持經書,經書上覆蓋一條綠底金點的織物,右手施與願印,其右前方有一蹲姿捧寶珠的獅首人,左側則是捧供果的僧侶。整幅唐卡以藍色為遠方天際的底色,前有白色、粉紅色的祥雲,雲間可見三座仙山,中景則是綠色的山石,比例最大的四個尊者為整幅畫的焦點,畫面左上方,繪有白象投胎的故事,右側有三人,上方兩者,一人雙手持弓箭袋,一人左手持弓右手拿箭,下方則有一人呈射箭之姿,朝向右側的樹林。 畫面上方的空界亦稱聖界,空界的右側為大日如來,姿勢為跏趺坐,手印是轉法輪印;中間為如來頂髻尊勝佛母,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,右手以訓誡印握持金剛杵,左手以訓誡印握持套索。   本幅唐卡,最上層有兩條淡靛青色「飄帶」,其下為一黃底紅色寬邊長方形「綢幕」,材質為絲,上繪有花果幾何圖案,覆蓋於紙繪畫作(畫心)之上,畫心鑲於四邊織錦和襯布中央,上方織錦稱為「天頭」,下方織錦稱為「地頭」,「地頭」中央有一塊幾何紋樣的方形織錦,稱為「唐門」;「綢幕」由唐卡頂端左右兩側皮革材質的「護角」固定於織錦上,織錦和襯布下緣共同包覆一古銅色金屬「地杆」,金屬「軸頭」部份雕刻幾何圖案,整幅唐卡的上端則有綠色綁線與粉紅色掛繩;襯布上繪有多彩花卉圖案。
材質:
詮釋說明:唐卡,又叫唐嘎、唐喀(Thang-ka),皆來自藏語的音譯,也稱孤唐(Sku-thang)。它是繪製或刺繡在布、綢或紙上的彩色捲軸畫。西藏唐卡大約源於西元七世紀藏王松藏干布時期,是一種新興的繪畫藝術。唐卡的內容種類繁多,題材廣泛,除了宗教題材之外,也包括歷史、民俗和科學等內容,大致可分為以下幾個類別:一、佛、菩薩類;二、佛傳或佛本生故事;三、密宗本尊各神;四、觀音度母類;五、護法神、明王類;六、上師高僧、大成就者類;七、藏族歷史和歷史人物類;八、壇城佛塔類;其他還有天文、醫藥等。按唐卡的質地和製作方法,主要分為繪畫唐卡和織繡唐卡,另有工序類似版畫的印刷唐卡。繪畫唐卡可分為彩唐、金唐、紅唐、黑唐等,彩唐為多種彩色顏料繪製,是繪畫唐卡的主要形式;金唐是以金色為底,再用朱砂線、墨線勾勒形象,是較貴重的唐卡類型;紅唐和黑唐則是以朱砂色、藍黑色為底色,其上用金、紅、白等線條白描造型。織繡唐卡以絲絹綢緞為材料,用刺繡、繹絲、織錦等工藝製作,可分為刺繡、織錦、堆繡(堆綾或貼花)、繹絲等品種。印刷唐卡有兩種,一為滿幅套色印刷後裝裱的,另一種則是先將畫好的圖像刻成雕版,用墨印於薄絹或細布上,然後著色裝裱而成。唐卡的繪畫風格按地理可分為藏東、藏西、藏中三大流派:藏東靠近漢地,畫風受中原漢地影響較大,從設色到山水皴法、雲彩花卉分染法,到山石樹木造型、線條勾勒等,把漢式工筆畫技法揉合進唐卡技法中,也稱漢地風格;藏西靠近尼泊爾和印度,在造形、佈局、施色等方面明顯帶有這兩種文化的痕跡;藏中介於兩者之間,是最富有西藏本土特色的傳統畫派,表現出對藏東、藏西的混合、折衷風格。唐卡的意義,從宗教的角度來看,是用來修行觀想或弘法佈道用的,對著主尊進行觀看、冥想和禮拜,是藏傳佛教非常重要的修行密法,這也是唐卡首要的功能與用途。另一個角度則是圖像學,因為佛教深奧的思想義理透過圖像來解說,也就是一種具象化的過程,使其變得容易理解和傳播,對於不識字的信眾而言,便於隨身攜帶的唐卡,就像是圖像版的教科書。關於唐卡的裝裱形式,主要分為五個部份:(一)正面鑲料:畫心部份多為長方形,上下縫有織錦,稱為「天地」;較講究的唐卡在畫心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面,稱為「彩虹」,紅色為「紅虹」,黃色為「黃虹」,以襯托畫心的內容;「貢夏」即四邊的鑲料,「天(天頭)、地(地頭)」的藏文亦為「貢夏」,其中在「地頭」中央有時會縫鑲一塊不同花紋、方形的名貴織錦,稱為「唐卡之門」,簡稱「唐門」,意思為神靈出入的通道;此外,最靠近畫心處的兩側邊用紅線滾邊,稱為「鎖邊」。(二)背襯布:唐卡背面的襯布一般是棉布,早期的也有使用麻布,或者更高貴者使用絲絹或錦緞。唐卡背面有題字,包括藏文的六字真言、開光儀式題字、畫面內容記載、佛像名稱或畫師簽名等,一般襯布不會遮蓋住畫心背面,但也有整個唐卡背面都縫上襯布的。(三)綢幕、驚燕:唐卡正面有一塊絲絹可以遮住畫面,稱為「綢幕」或「面蓋」,它是用紅、黃或藍色絲絹條交替縫合而成,也有單色者,「綢幕」縫在唐卡頂端,與「天杆」相接。將唐卡的寬度分為四等分,左右兩邊四分之一處垂掛兩條彩帶,與「天杆」接縫在一起,類似漢地的「驚燕帶」,又稱「飄帶」,彩帶底端成尖形,又稱「小鳥嘴」;彩帶長度與唐卡等齊,位在「綢幕」之上,可壓住「綢幕」避免風吹動,早期也有趕嚇燕鳥的作用(故稱「驚燕」),現為裝飾。(四)天地杆:唐卡上下有著「天杆」和「地杆」,「地杆」的藏語稱為「唐薪」、「唐木」或「止薪」,約與唐卡等寬或增長3公分左右,粗細則由唐卡的大小來決定,狀為圓木棒,位於唐卡的底邊,襯布和正面鑲料包覆「地杆」縫製,兩端可套上金銀或青銅製的套蓋,似漢式裝裱的「軸頭」,「地杆」的功能為將整幅唐卡捲好並將其撐住;唐卡頂端同「地杆」方式鑲上「天杆」,藏語稱「卡薪」或「貢薪」,狀為扁平木條,早期也有使用藤或竹為材料者,長度與唐卡寬度等齊。(五)護角:在「地杆」和「綢幕」的兩端之上,有皮革縫製的「護角」,形狀多為矩形、三角形,其功能是保護兩側。羅漢,是梵文Arhat(阿羅漢)的音譯簡稱,是小乘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。至於意譯則有三種涵義:一為「殺賊」,即殺盡一切煩惱之賊;其次,羅漢的修為值得人敬重,應受人天供養,故羅漢亦稱「應真」或「應供」;第三則是「不生」,至阿羅漢果位者,諸漏已盡,永離輪迴,不再受生死果報之苦,得大解脫,不生不滅,因此,羅漢又稱「不生」或「無生」。在早期佛典中,羅漢是一位獨善其身的修行者,而後大乘佛教興起,菩薩的救世思想使得羅漢的性格逐漸產生變化,由西元二、三世紀的經文顯示,不入涅盤、常住世間、顯揚佛法、渡化眾生和解除危難已是羅漢的重要特色。西元四、五世紀,《入大乘論》首先出現十六羅漢的說法,也具體提到住世護法的特質;西元七世紀時,唐代玄奘所譯的《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(簡稱《法住記》)》,是十六羅漢的根本經典,其中詳述十六羅漢的特性、名號、眷屬數目和住處。至西元九、十世紀時,又出現十八羅漢與五百羅漢,羅漢信仰的系統更顯完備。至於西藏的十六羅漢系統(藏傳佛教)與上述中土的系統(漢傳佛教)不盡相同,比方在名號的排序上十分不同,兩方的尊者也不完全相同。主要的分野有三方面:第一,在來源上,漢地所奉十六尊者出自玄奘所譯《法住記》,作者是獅子國比丘慶友尊者;藏傳所奉十六尊者則源於印度本土,可能是印度北部或喀什米爾地區,記載經典也比較多。第二,漢地所傳十六尊者經典記載簡略,一般只提到尊者名號、居地和眷屬;藏傳經典記載則十分詳盡,涉及尊者由凡證聖乃至弘法的全部經歷,以及居地、眷屬、形貌、姿勢等內容。第三,漢地所傳十六尊者形象特徵都不明顯,具有較大隨意性;而藏傳十六尊者形象特徵都非常清楚,幾乎每一尊者都有顯示其宗教功用的形象標識:如巴沽拉尊者手抱獴鼠、阿氏多尊者雙手結禪定印。因羅漢不入涅盤,以神通力自延壽命,故羅漢又被視為長壽的表徵,常有人餽贈羅漢畫以祝壽。藏傳佛教中有四尊者分護一方佛法,四方共十六位之說。本幅唐卡的四個尊者分別為:巴古拉尊者(Arhat Bakula),於釋迦牟尼出生前七十年出生,出家為苦行僧人後,只用樹皮作衣衫,潛心研究佛法,終獲阿羅漢果位;巴古拉尊者也就是諾距羅尊者(Arhat Nakula),原本是一名勇猛的將士,力大無窮,他的師父教他靜坐修行,放棄從前那種粗野的性格,他在靜坐時仍現出大力士的體格,諾距羅可譯作大力士,故也稱「大力羅漢」或「靜坐羅漢」,「巴古拉」的名稱則是由尊者經常靜坐的墊子材質─一種叫做「pa tu sha」的草所演變而來。巴古拉尊者手中的獴,又稱蒙哥或吐寶鼠,在中亞和印度,常以整隻獴皮製成隨身小袋,用以存放錢幣和珍貴物品,只要擠壓袋身,錢財就會從獴口吐出;手持獴代表財富、佈施和滿足願望等意涵。阿氏多尊者(Arhat Ajita)原為佛陀的侍者,其頭戴披巾,雙手結禪定印,即右手手掌向上置於左手上,兩手拇指輕輕碰觸;因其一出生就有兩條長長的白眉毛,故又稱「長眉羅漢」。阿氏多尊者出生於古印度一個富有的家庭,由於他從不追求財物,其善德使他成為智慧廣博之人,並獲得阿羅漢果位,釋迦牟尼佛說阿氏多尊者是所有善德之人中的佼佼者,「阿氏多」的意思是「不可擊敗的人(無能勝)」。注荼半托迦尊者(Arhat Chuda-panthaka)是半托迦尊者之弟,又名「拉群巴」,即「小路」之意;注荼半托迦尊者智力愚鈍,出家四個月仍學不全經文,卻終因堅定不移修持佛法而獲阿羅漢果位,釋迦牟尼佛說他是改變他人觀念的比丘中最傑出的一位。尊者化緣時常用拳頭拍打屋門喚人開門出來布施,後來佛陀給他一根錫杖,讓他可以搖動錫杖化緣,故又稱「看門羅漢」。蘇頻陀尊者(Arhat Supinda),他的標誌是手中的經書,經書象徵佛教三寶之一的佛法,持經代表他遵照釋迦牟尼佛的意旨去傳播佛法,尊者講經說法,定中含笑,護持佛法,饒益有情。「蘇頻陀」的意思是「隱形」,因其出生時身上佈滿瘡疤,所以總是用布包裹,不讓別人看見,因此起名為蘇頻陀;因為蘇頻陀尊者是佛祖的最後一位弟子,而塔是供養佛舍利之處,故特製一塔隨身攜帶,表示懷念和跟隨佛陀,又稱「托塔羅漢」。空界右側的大日如來,雙手結轉法輪印,代表說法,意指傳法和教導;空界中央的如來頂髻尊勝佛母,梵語Ushnishavijaya,是由佛陀頭頂肉髻所化現的,能除一切煩惱業障,破一切穢惡痛苦。本尊佛母為單面二臂二足,膚色白面代表息災,半跏趺坐於蓮花座上,右手以訓誡印握持金剛杵,左手以訓誡印握持套索。金剛杵,梵文為vajra,原指雷電或金剛鑽,代表自然界最堅硬的物質與強大的能量,後來作為佛教諸尊的法器,用來斬斷煩惱,降伏邪魔,象徵慈悲與佛法的堅不可摧。套索,梵文是pasha,通常出現在護法神的左手(象徵智慧),在藏傳佛教中代表永恆不變的繫牢,可緊緊捆縛邪魔欲念,用來捕捉與捆縛摧破人心的魔障。套索的一端常帶勾,象徵覺醒,因其勾住業力,隨時提醒自己關照自身的缺陷,並了了分明;一端的鐵圈則表示圈住竄動的欲念。注荼半托迦尊者和蘇頻陀尊者手持的經書,梵文為pushtaka,象徵佛法與佛的語言,唐卡中的經書通常是《心經》或《大般若經》,這兩部經典主要教導空性智慧,藏傳佛教的諸尊通常以左手持拿經書,用以象徵智慧的啟發與知識的傳遞,羅漢手持的經書多為經卷,本幅唐卡右下的注荼半托迦尊者所持的經書形式為「貝葉經」,即書葉上下以木板(護經板)夾住保護。蓮花座,佛菩薩或坐或站在蓮花座上,象徵其神聖本源純淨無瑕,身語意清靜。蓮花的花開狀態同時代表過去(盛開)、現在(半開)和未來(含苞)。蓮花是藏傳佛教八吉祥之一,象徵佛陀的舌頭與智慧空性。弓與箭,梵文為chapa(弓)、bana(箭),在藏傳佛教中常是成對出現,諸尊持拿多採左弓右箭的姿態,象徵智慧與方法(即慈悲)。若箭已上弓預備發射,弓表示引發力量征服三界(欲界、色界、無色界),箭則代表釘牢忘見。弓箭可精確地釘住細微不易察覺的缺點,破除妄見,促成覺醒。修行者可練習觀想,用弓箭來瞄準自身的缺點、妄見或內心的敵人。法螺,梵文為shankha,象徵釋迦牟尼講經的聲音,梵音飄揚,傳播佛法於四方;亦象徵可趕走邪魔、驅逐天災、嚇跑惡靈的正道之音。法螺是藏傳佛教八吉祥之一,象徵佛陀的語言。水平的法螺螺口朝上,內裝液態香料,成為香供的容器。法螺以白色為佳。摩尼寶,梵文為chinta(滿願)mani(珍貴的石頭),寶石是珍貴稀有之物,象徵佛陀教法如同珍寶。寶珠顏色多為單色漸層,頂端顏色較淺,常描繪成藍色、綠色、紅色或橘色,後方圍著火燄形背光,強調其光華懾人。漢地山水畫風,中式的山水、建築與漢式捲雲,大量運用亮藍與亮綠色系,最早零星見於15世紀後期的唐卡,盛行於17世紀以後,顏色由早期素雅的淡綠,逐漸發展成後期強烈明亮的綠色。跏趺坐,亦稱「禪定坐」,梵文Vajraparyanka、padmaparyanka或dhyanasana,雙腿盤坐,兩足心皆朝上互相交疊,俗稱「雙盤」。半跏趺坐,亦稱「勇健坐」,類似跏趺坐,一足心朝上,只有一腿盤於另一腿上,即俗稱的「單盤」。說法印,掌心向外,食指或中指觸碰大拇指,是講經說法的手印,象徵空滿的智慧和立誓育人,也是“施無畏印”的一種變形,是詮釋的手勢。轉法輪印,梵文Dharmachakra,拇指與食指相接,其餘三指微微彎曲,代表傳法與教導。與願印,梵文Varada,右手下垂於膝前,掌心向外,宛若「給予」的意思,象徵施予恩惠、應許願望之意。禪定印,梵文Dhyanamudra或Samadhimudra,掌心向上平放於腿上,拇指相碰,單手或雙手皆可,完全排除有意識的思維,表示全然的靜思狀態,象徵禪思悟道。訓誡印,梵文Tarjani,手握成拳狀,僅食指伸出,表示增加自己的神力,警告嚇阻信仰上的敵人。白象投胎,是釋迦牟尼佛誕生的故事。故事敘述古印度淨飯王的王后摩耶夫人,夜夢菩薩乘白象自右肋投胎,從而懷孕,十個月後有一天在藍毗尼園的娑羅樹下休息時,從右腋生下悉達多太子。太子一出生即行七步,步步生蓮,並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:「天上天下,唯我獨尊」,九條神龍為太子噴水沐浴,並出現其他種種祥瑞的徵兆等,悉達多太子35歲悟道成佛,即釋迦牟尼佛。須彌座,須彌座平面通常呈方形,上下寬,中間窄,即所謂束腰。須彌座周圍通常用仰蓮或伏蓮裝飾。須彌座源於印度佛教,象徵佛教世界中心的須彌山,有獨尊與穩固之意。
格式:
度量類別:長/寬
數值:118/83
單位:公分
管理權:
國史館

授權聯絡窗口

秘書處秘書科
02-23161062

引用這筆典藏 引用說明

引用資訊
直接連結

評分與驗證

請為這筆數位資源評分

star star star star star

推薦藏品

藏品名稱:越南風景螺鈿漆屏
藏品名稱:越南風景螺鈿漆屏
藏品名稱:越南風景螺鈿漆屏
藏品名稱:越南風景螺鈿漆屏
藏品名稱:聖母
藏品名稱:聖母
藏品名稱:法拉堡瓦的羚羊
藏品名稱:法拉堡瓦的羚羊
藏品名稱:淨心(京都三千院)
藏品名稱:淨心(京都三千院)
藏品名稱:魚
藏品名稱:魚